大学生15天求职生存领悟知识

0
回复
705
查看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05-12-19 08:55:00 |阅读模式
华东理工学生实践体验写成一本《生存日记》 15天求职生存领悟知识力量

“15个人,15种不同的感受,但对于知识的重要的认识却是共同的。”刚刚从北京生存实践回来的华东理工学生这几天正忙着整理自己的生存体验,打算出一本《生存日记》,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借鉴。在陌生城市里半个月的生活,大学生们对知识的作用有了重新的领悟。

  当头碰上“黑中介”

  “缺乏经验、自我保护能力和合理的自我定位,”这是他们总结出来的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软肋”。

  下马伊始,“黑中介”就给学生上了第一课。到达北京的第一天,金融系的邵昌浩和史培圣、沈秦君组成的三人小组急着找工作,按照一份人才报纸上刊登的信息,他们相中了一家公司,兴冲冲地赶过去,对方让他们先交300元的押金,“求职心切嘛,没怎么考虑就乖乖交上了。”当拿着这家公司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到指定的“翻译公司”上班时,翻译公司的负责人告诉他们:“你们被骗了,我们根本没委托他们介绍员工。”

  一开始就被骗,大学生们心里别提有多窝火了。他们凭借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经济法知识,找到了当地公安、工商部门求助,“不仅讨回了300元押金,还让这家黑中介再也不能蒙骗下去了。”他们表示,如今这样专门欺蒙拐骗的黑中介还有不少,他们将把这些都写到《生存日记》中,给将来找工作的同学提个醒。

  酒吧上岗 英语开道

  鼓励学生找脑力劳动,这是华东理工组织老师的初衷,也是本届比赛与往届的最大不同。

  几天下来,餐厅招待、群众演员、手机推销员……大部分学生找到的工作与“脑力劳动”似乎离得都比较远。但作为这次参赛的唯一一名研究生选手,黄乙娜在一家酒吧得到服务生的岗位,却是因为“老板肯定了她的英语能力”。

  黄乙娜英语过了六级,也考过托福,正在准备高级口译的考试,“难道你不觉得,运用英语接待外宾是一种脑力劳动吗?”黄乙娜所在的酒吧,外宾顾客占到70%——80%,每当有外宾光顾,小黄都会热情地与他们聊北京,介绍周边的特色小吃和景点。那几天,有位外国游客每天早上10点都会准时推开店门,他喜欢买小黄推荐的烤馕做早饭。老板对她的工作十分满意,“临走时他送了我一条从阿拉伯带来的围巾,还希望我能常去店里坐坐。”

  同样的,朱圣华凭借自己画出的漂亮版样找到了杂志社的工作,英语专业的任蔚中找到了“专业对口”的两份翻译工作……

  15天积累人生财富

  周晓明选择的是去当群众演员。“我一直都在北京丰台的一个村子里待着,可惜没有接到一部戏。”即使这样,他也同样有自己的心得:“呆在那里都是一些17岁到25岁的年轻人,他们一般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每天为出名而等待。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天,我知道要想出名的希望太渺茫,希望这些年轻人不要沉迷于此。”

  “挑战不仅15天,可能是15年,或者更长。”邵昌浩在北京一家就业指导中心找到了一份助理的工作,分配给他的任务是完成一份《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的报告,正好与他们生存实践的主题相关。于是他每天都到各大高校、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可能不久后,这份报告就会面世,希望我这十几天的工作成果能给就业的大学生一些借鉴。”

  比赛已经结束了,“我们已经不在乎赢或者输,不在乎能够赚多少钱,关键是人生的财富和经历。”参赛的选手们将把收入捐给“希望工程”,他们还打算在即将出版的《生存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有自己的弱势。但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培养和发挥能力,那么就一定能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完)
原载《文汇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讷河,关注nehe.com.cn
微信&QQ号

3623459

周一至周日9:00-23:00

反馈建议

3623459@qq.com 在线QQ咨询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